2014年1月8日 星期三

最好的社區藝術






每次經過JCCAC(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)旁邊的肥仔哥車仔面鋪,我都忍不住多看那幅裱好的掛畫幾眼。那是駐JCCAC的藝術家魚王(陳發興)2009年特地畫給肥哥(面鋪老闆)的作品,寫著「名利雙收 魚獲至寶」。雖是一幅即興作品,但是肥哥特地請人用畫框裱起來掛在店裡做招牌,這麼多年來一直敝帚自珍。肥哥說,從藝術家們開始進駐JCCAC時就熟絡起來,一起聊天喝酒,上去藝術家的工作室參觀。

我們時常談「社區藝術」,在我看來,這就是一件最好的社區藝術品。藝術家和社區對象長期交流,建立了深厚的情感基礎。藝術作品沒有功利目的,在地創作並且接地氣。而社區對象喜歡并珍惜作品,作品能真正與社區環境融為一體,並非一次性的突兀介入。看著魚王的作品掛在麵店里,一點也不覺得格格不入,反而倍感親切和有趣。肥哥說,那時魚王就在面鋪旁邊的冷氣房即席揮毫,作品下面仍貼著幾張當時現場的照片。09年時的魚王和肥哥笑得那麼燦爛,歲月在他們的臉上多少留下了些痕跡,但掛在牆上的作品卻日久彌新。

如果一定要套用「社區藝術」的概念,我不得不說魚王無疑是位高明的社區藝術工作者。肥哥說,在石硤尾白田街一帶不少店鋪都流落了魚王的作品。我特別喜歡「流落」一詞,有種古代皇朝的稀世珍寶後來流落民間的意味。在肥哥車仔面旁邊拐角的點心店食德好門口,也貼著魚王用紅紙寫的招牌:「食在食德好 一世唔使補」。雖然牌子已褪色,但店家還一直掛著,特別醒目。業界時常提倡最理想的社區藝術應該是”organic(有機)”的,我想這些正正就是最organic,最天然和自發的狀態。

想起上週末參加油麻地活化廳藝術/行動者駐場計劃2013年簡報講座,其中李俊峰說的一句話讓我印象特別深刻。他說,「(如果談社區藝術)回到藝術的功能性問題上,那其最有意義的便是其最無意義的一面。」因為顯然地,這些社區藝術計劃或是社區藝術作品,已經遠遠擴大或是顛覆了傳統的藝術定義和概念,拉闊了我們對於藝術文化的理解和想像。一件好的社區藝術作品,已經不能用技巧,構圖,美感等傳統的評判標準去衡量,應該更多地去考量作品包含的藝術家與社區的聯結,人與人之間的溝通與互動過程。而這時候,最後的創作作品往往與傳統的精緻藝術品大相徑庭。

李俊峰說,在社區藝術實踐中,最關鍵的是創造「靈」,去堅守一些重要的價值。而現代社會或是市場經濟,就是企圖抹殺這些「靈」。灣仔藍屋負責人盧樂謙也說,他做社區藝術是從自身對於社區的情感出發的。我想那是必然的,藝術家唯有了解這個社區,熟悉她,熱愛她,對她的發展變化有切身的責任感和使命感,雙方具備情感聯結和長期關係建立,這才能實踐社區真正需要的計劃,創作出好的社區藝術作品。

最好的社區藝術,往往就是最不「藝術」的作品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